EP#02 Gamma爆红幕后、AI毛绒玩具、智能眼镜10倍订单、一体机吐槽等【ZengZhang.AI】
欢迎各类 AI 方向的商业合作、产品送评、给订阅读者发内测试用、优惠福利等。可直接回复本邮件。
本期卷首语:
1/ 感谢各位订阅支持,ZengZhang.AI 正式启动一周来,订阅量飙涨了 5000+ 人(你们清明假期也这么卷吗)。
目前的订阅者分布在全球的 48 个国家/地区,仅在美国就覆盖了 31 个州(来自我使用的 Substack 的后台统计)。与 Lenny’s Newsletter 有 5% 的重合人群。
2/ 过去的一周,我开发了一套基于 DeepSeek 的全球新闻舆情监控系统,从 200+ 个优质信源,分拣符合本 newsletter 主题的内容,并生成每周邮件初稿。
而我,则会在 AI 自动分拣基础上,通过人工阅读筛选+手动撰写来完成终稿,并在每周四自动发送给你。
如果你有希望我帮你追踪的信源(包括但不限于网站、博客、Substack、YouTube 频道、TG 频道、Substack、Medium、公众号…),平时自己追踪起来耗时费力,可以让我为你代劳。
点击 这个调查表单(或直接回复本邮件)提交你希望我追踪的信源。
3/ 我正在整理「各个垂直行业如何结合 AI 来商业落地、获取增长」的案例数据库。底层代码和抓取数据都开发完成了,正在准备前端展示部分(准备直接用飞书/Notion来提供)。
4/ 上期反馈希望 RSS 订阅的朋友,我已提供(甚至还加了 Github Repo),地址见邮件底部。
其它任何需求、意见、建议,都可以直接回复本邮件,我每封都会看。感谢。—— 范冰
以下是本周内容:
#1【增长】《复盘 Gamma 从 0 到 4,000 万用户冷启动,解码 AI 如何撬动 PLG 产品增长?》
by 觐开JK
当 AI PPT 的先行者 Tome.app 黯然退出赛道时,其昔日对手 Gamma 却以 20 人团队斩获 4000 万用户——这场以小博大的战役背后,是创始人 Grant Lee 团队四次关键产品迭代的精准决策。
从放弃过早的协作功能转向打磨单用户体验,到通过 ProductHunt 爆红后深挖 2% 留存率难题,Gamma 用一年时间验证了「用户不理解产品比不喜欢更致命」的深刻洞察。
这也给追求表面光鲜的「AI 创业表演艺术家」们敲响一记警钟:做深做垂、服务有购买力的人群,这不比做个昙花一现的套壳玩具、没有留存没有进账,更香吗?
// 延伸阅读:《两个「特别坑」的 AI 产品创业方向》:在AI 创业的热潮中,通用型个人助理和面向小白的 Agent 平台,正成为看似诱人、实则暗藏陷阱的赛道。
#2【访谈】《FoloToy:在容错率高的毛绒玩具领域,AI 的「幻觉」反而能激发童趣》
by 孔淼邈
这家初创公司通过将大模型技术植入 200-500 元价格带的毛绒玩具,已实现近 2 万台出货量。到目前为止,产品已经销往全球十几个国家和地区。
起初产品团队采用 Build in Public 的方式在 X.com 上发布了 AI 玩具的想法(我就经常刷到),并通过该平台实现了想法商业价值的验证、网友的群策群力、100 套的预售。
其产品合伙人孔淼邈指出:「AI 玩具可以是孩子接触 AI 的第一个媒介」。从声音克隆到多模态交互,FoloToy 验证了技术落地的关键法则——在容错率高的玩具领域,大模型的「幻觉」缺陷反而能激发童趣。
她预计全球 AI 玩具市场在 2032 年突破 500 亿美元。
// 延伸阅读:《陪伴我88天后,我终于能来聊聊这个 3000 块买的 AI 宠物了》by 卡兹克。
#3【访谈】《对话 Rokid 祝铭明:AI 眼镜的战场只有中国》
by 暗涌
中国将成为 AI 眼镜的主战场,因为 14 亿人口中 80% 的高中毕业生近视率创造了天然需求场景,而三个月内从 60 分工程机到 90 分消费品的生死时速,正考验着团队对产品力的极致打磨。
Rokid 智能眼镜用文博场景的千万级B 端验证 + 爆款 feature 的提词器,带来了 10 倍的订单增长(我好感兴趣啊有厂商送测嘛)。
// 又是一篇访谈,来自最近曝光很多的 Rokid。记者抛出了许多问题,Misa(祝铭明)的回答虽然言简意赅,但却是贯彻了工程师的诚实、严谨、用数据说话。对 AI 眼镜今年的商业落地和后续生态机会感兴趣的,可以看下。
延伸阅读:《遇见小面AI实践:400家门店品控效率翻倍》,一篇讲如何用 AI 摄像头完成传统餐饮管理的报告。遇见小面用极简数字化颠覆了传统餐饮管理——仅用 300 元的低成本设备,便让 400 家门店的品控效率翻倍,将出餐超时率从 0.58% 降至 0.15%。
#4 【评论】《是谁,干黄了DeepSeek一体机市场?!》
by 算力百科
DeepSeek 一体机,一度被许多危难中的 IT 公司视作年初的商机、新的救命稻草。
但实际上,一体机市场正经历一场「冰与火」的洗礼:一边是厂商宣称上千台出货量的狂欢,另一边却是机房积灰的「电子废铁」和 IT 人员的迷茫。
部分厂商甚至仅靠篡改开源 Dify 界面就仓促上阵,导致法律风险与落地困境并存。
// 一些友人的公司,从年初开始就折腾起「DeepSeek 一体机」这个生意,事实上商业进展却不尽人意。这篇公众号文章,虽然画风抽象、排版随意,但话糙理不糙,说出了这个市场上从业者的真实心声。懂的都懂,不懂的就别削尖脑袋现在进来掺和了吧。
#5【研究】《AI 产品烧钱竞赛:腾讯凶猛,字节保守,Kimi 后退》
by 闫俊文
作者扒了许多数据,来对比不同的 AI 产品厂商,如何在获客上烧钱,或战略收缩。
腾讯元宝投放花费 14 亿元,单是 3 月的买量费用就高达 11 亿元。
字节跳动旗下的豆包在第一季度的投流规模为 1.38 亿元。从 2024 年 11 月开始,字节跳动将 70% 的投流预算花在了腾讯广告系统,而不是在自己的巨量千川平台上。
快手的可灵AI,在第一季度投流规模为 4300 万元,它在 2024 年第四季度几乎没做投流动作。
有人正在烧钱时,也有人刚烧了一些,就冷静了下来。
月之暗面与 MiniMax 旗下的 Kimi、星野在第一季度的投流规模为 1.5 亿元和 5400 万元,相较于 2024 年第四季度的 5.3 亿元和 4 亿元大幅压缩。
MiniMax 的创始人闫俊杰在年初对媒体说,把海螺文本当一个产品、一个业务去思考,后来的决定就是不投放。
// 博主们,看到哪个赛道有钱投广告了吧,还不卷起来去做 AI 自媒体?(手动狗头保命,AI 自媒体早就卷到不行了,周围有朋友做这赛道,回头约一期采访给大家抖点真实数据,就知道这钱也并不好赚 —— 但也起码比普通的博主好多了。)
其它有空可以看看的文章:
对于渴望进军海外市场的 AI 创业者,这份 2443 家公司的融资统计分析 或许能教你向 VC 要钱的正确姿势。另外,也可以了解下 Google 投资 AI 都投点啥方向。
如果你是老板,不知道怎么向员工贩卖 AI 焦虑(笑),可以参考 Shopify 首席执行官的这份内部备忘录:「使用 AI 不是选择题,而是生存题」。
《被朱啸虎「当头一棒」之后,我们盘点了 10 家头部人形机器人公司的生存实况》似乎昭示了:人形机器人公司,实现大规模商业化和破圈进入日常需求场景,都还过早。
即便如此,毫不影响头脑活络的深圳人做起出租宇树机器人赚钱的生意。
本周推荐资源:
个人如何抓住 AI 风口,找到破局点?生财有术社群分享了这份公开文档。
雷蒙分享了如何用 n8n 助推他的个人电商订单自动化系统(油管视频)。
「Prompt 小能手」李继刚推荐的汤质的《关于说话的一切》,我粗读了一下确实还不错(豆瓣 8.3 分),对写提示词和日常文本表达都有帮助。微信读书会员可免费读。
技术向:Google Firebase Studio 增加 AI 功能了,相当于浏览器里的 Cursor,目前可以无限调用 Gemini 进行 vibe coding。
本周推荐账号:AIGC 自修室,有一个系列是每期分析并复刻一位博主的 AI 创意玩法。
推荐王树义老师(如果你经常关注 AI 行业分享,这个名字应该不陌生)的小报童专栏「玉树芝兰」(点击或微信扫描下方二维码),分享 AI 为核心的数据科学、知识管理、科研入门。我读了最新一篇《如何让 Windsurf 像 Manus 一样帮你自动做深度调研》后,如获至宝,省下的 Manus 订阅费已经值回了票价。这样的稿子已经有了将近 100 篇,都是图文翔实的诚意之作,才卖 60 元不到(我可获得佣金 20 元,全部用来购买付费内容扩充信息源)。
正在建造中:
AI 在各垂直行业落地实践的周报版面+数据库 / 行业大佬的反直觉思考和重磅言论汇总 / 个人和企业 AI 应用培训课程。
姊妹链接:
我分享个人AI使用经验的知识星球 | 《AI增长黑客》播客 | 随机推荐工具资源 - 冰器库(@电报)
ZengZhang.AI 持续聚焦「AI+增长」的主题,为筛选优质内容,每周四更新。
甄选标准是:有数据支撑 / 有事实细节 / 有落地场景 / 有最佳实践。坚决杜绝:人云亦云的宏大叙事 / 难以证伪的主观臆断 / 拾人牙慧的二手信息 / 偏重营销和公关驱动的自我标榜。
你除了可以通过 Email 订阅本邮件,还可以使用 RSS,或者关注 GitHub 的 这个 Repo。
欢迎各类 AI 方向的商业合作、产品送评、给订阅读者发内测试用、优惠福利等。可加微信:ifanbing (注明「邮件」+身份和来意,便于快速通过)。
你也可以直接回复本邮件,提出意见/建议/需求,以及提交你希望追踪的信源(包括但不限于网站、博客、Substack、YouTube 频道、TG 频道、Substack、Medium、公众号…)。